近年来,武胜县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的总体思路,在特色产业上“谋篇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努力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以“特”富农发展之路。
推广小蚕共育
蚕桑产业积厚成势
近日,来到位于猛山乡二郎村的武胜力禾家庭农场小蚕共育室内,记者看到,米粒大小的幼蚕密密麻麻地匍匐在蚕匾里,专业培育小蚕的工人们正按照技术要求,对恒温室里的二龄蚕均匀撒上切细的桑叶。
育蚕工人按技术要求均匀铺撒桑叶。
蚕桑产业作为武胜县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17年以来,该县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确定了“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蚕桑产业的思路,在全县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如今,武胜县蚕桑产业已实现栽桑养蚕、桑枝种菌、缫丝织绸、农旅融合全链发展态势。
尤其是近年来,该县不断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小蚕共育实用技术,通过提供抗病力强、饲养成功率更高的优质三龄蚕,努力为蚕农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小蚕共育要求特别高,室内要重视消毒,温度、湿度也要恒定。”武胜力禾家庭农场业主雷庆平告诉记者,为此,农场请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根据蚕子的状态调整温度、湿度等,保障小蚕共育实现高产高质。
据了解,蚕从孵化到成茧分为五个龄段,其中一、二龄段最为关键,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蚕农自行育蚕不仅孵化率、成活率较低,还容易发生蚕病,影响养蚕效益。武胜县通过实施小蚕共育生产模式,将这一阶段的小蚕进行统一饲育管理。
“现在基地给我们养幼蚕,大大减轻了散养户负担。”猛山乡二郎村村民冯良琼说,实施小蚕共育,不仅能保障小蚕的生长发育,相较传统方式,每一季蚕还可以减少8至9天的饲养时间,蚕茧的产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通过集中共育,形成规模化,减少了以前散户的劳动力,可以实现更多批次养蚕,现在的养蚕批次已从以前的四季四批次增加到八批次甚至九批次,我们也获得了更大的收益。”雷庆平说。
据了解,武胜县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蚕桑产业“短、平、快”的效益优势进一步凸显,促进了蚕农增产增收。目前,全县共有小蚕共育室面积1.6万平方米,共育工厂6个,共育率90%以上。
不仅如此,武胜县还通过引进智能化、机械化设施设备,助力全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猛山乡万民村的国际高端丝绸原料车间,新采摘的桑叶在切桑机内切碎后,正通过传输带送到桑槽内。而一旁的智能养蚕机器人则代替了人工,进行取放蚕箔、自动石灰消毒和自动给桑等工作。
在大力扩能增效、延伸产业链的同时,武胜县还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带农助农目标,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公司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思路,深耕第一产业、细作第二产业、拓展第三产业,补齐补强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集桑蚕生产、技术研发、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产业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公司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建蚕桑基地1.1万亩,并通过“反租倒包”方式,承包给100余户业主和农户经营,吸引业主拎包入住从事蚕茧生产。
经过多年发展,武胜县蚕桑产业已实现从传统的“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茧出丝绸、桑园旅游、桑枝种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跨越,未来的武胜蚕桑产业必将积厚成势、行稳致远。
发展金银花产业
蹚出致富“金银路”
5月15日,时值初夏,正是金银花收获的时节,在武胜县清平镇华家坪村金银花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在花海里来回穿梭,忙得不亦乐乎,现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大家摘花时注意,要轻采轻放,不能揉捏,这样才可以透热散气……”走进华家坪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基地业主唐小玲正在指导村民采摘金银花。这几天,该基地已进入了收获季,漫山遍野的花朵挂满枝头、香飘四野。
“基地共有90亩,金银花采摘要持续一个月,每天都有30多名工人务工。”唐小玲说。
“每到金银花采摘季节,我都在基地采摘、挑选金银花,每天收入80至100元,一个月下来可增收3000元左右。”53岁的工人郭远群告诉记者,不用出去打工,下班还能照顾家人,她觉得很满意。
为增加金银花的效益,业主还购买了烘干设备,将采摘下来的新鲜金银花,经过初筛、烘干制作成半成品,销往山东等地。如今,金银花不仅成为了业主的致富“法宝”,更成为了村民们的“幸福花”。
“今年是金银花基地收获的第五年。”唐小玲介绍,今年的金银花干花大约有1000公斤左右,预计产值15万元;明年将通过技术革新,力争把产量提升到2000公斤左右。
据介绍,近年来,清平镇结合市场需求,立足当地土壤、气候等特点,引导农民发展金银花产业,并延伸金银花产业深加工链条,促进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让产业成为老百姓增收的支柱,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蹚出了一条致富增收“金银路”。( 谭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