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网讯(□山红霞 鲜 娇)“感谢法官和调解员的耐心调解,帮助我挽回了损失和解了纠纷”。近日,南充市南部县人民法院建兴法庭收到了当事人送来的锦旗,一字一句中都包含着人民群众对诉调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诚挚的感谢。
近年来,建兴法庭深入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专业+便民”司法职能,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创新诉源治理机制,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质化。

驻庭调解,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案结”并非目标,“事了”才是最终追求。人民法庭处在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如何让老百姓用最简单且易于接受的方式解决纠纷?今年4月,南部法院建兴法庭建立了特邀调解员驻庭调解制度,充分发挥调解员这一有效解纷力量,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烦心事。
驻庭调解,即在法庭设立专门的调解员办公室,从当地退休干部中选择一名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善于做群众工作、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处理矛盾纠纷能力的人,聘任为特邀调解员,颁发调解员证书,长期驻庭开展调解工作。建兴法庭选聘的调解员崔先军,曾是南部县建兴镇武装部部长、调解委员会主任,为人和善、能说会道、热情开朗,人称“崔叔”,工作期间曾代表政府调处了当地多起矛盾纠纷,具有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他利用自己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和公信力的特殊身份,打造诉前“网格化+调解”工作模式,形成镇、村、社三级联动调解,精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诉前分流,深度释放治理效能
建兴法庭为调解员安排了专门的调解室,并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法庭新收的案件先由庭长把关分流,将离婚纠纷、抚养费纠纷、劳务合同纠纷、小额民间借贷纠纷等简单的民商事案件作好收案登记后直接交由崔叔进行诉前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同时对简要案情、处理结果等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形成纠纷调解信息档案,一旦案件因无法调解进入诉讼程序,可有效节约审理和送达时间,提高诉讼效率。
经过一个月的运行,崔叔共新收案件25件,其中成功调解7件,撤诉1件,大大缓解了法庭承办法官的办案压力,也增加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
情理结合,高效化解邻里纠纷
今年5月,建兴法庭收到四纸诉状,原告均系建兴镇某村村民冯某。2017年,冯某为同村的四位村民分别修建了两层砖混结构的房屋,建房过程中,各被告陆续支付了部分建房款,至今尚欠数万元款项未付。
目前,各被告表示并不是故意拖欠建房款,而是该房屋每层修低了20公分左右,且存在墙面裂缝等质量问题。各被告多次找原告协商未果,为解决居住问题便急装修入住。
该案受理后,考虑到原、被告均系邻居,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平息矛盾,承办法官与崔叔一同前往涉案房屋所在地,当场对房屋层高进行测量,并逐一检视了墙面裂缝处。在数据面前,原告最终承认房屋层高确实存在偏差,但并不影响房屋使用。
承办法官与调解员又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对双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原告自愿减少部分款项作为补偿,其中两名被告当场付清全部尾款。
双方当事人对承办法官及调解员崔叔的耐心细致、高效便民的工作作风表示高度认可和赞扬。

上述案件只是驻庭调解员参与法庭工作的一个缩影,驻庭调解是南部法院在全市法院首创的一项诉源治理新机制,其高效利民、成本优化的举措,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解纷需求。下一步,南部法院将全面推进调解平台“三进”工作,把非诉解纷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创新社会治理贡献法院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