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川法治网讯(蒋德安)“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啊!感谢市民政局和镇上的干部,谢谢你们一直惦记着我们!”3月3日,华蓥市民政局救助中心和永兴镇工作人员来到该镇褒先寺村低保户唐瑞龙家中走访慰问。接过工作人员送上的慰问物资,唐瑞龙夫妇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感激不尽。 原来,两天前,一个在局救助窗口办事的群众偶然说起永兴镇有个村民家庭非常困难,日常生活难以维持,每天只吃得上两餐。得知线索后,该局工作人员赓即向镇民政所了解相关情况,随后到该村民家中实地走访。今年71岁的永兴镇褒先寺村民唐瑞龙是低保户,有两个女儿,都已外嫁,家中只有他和妻子居住。唐瑞龙患病胃被切除三分之一,一直靠药物治疗,妻子患肺气肿长期服药。老两口并非经济困难而是身体原因需控制饮食,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知晓实情后,走访人员放心了,在详细询问他们生活、健康状况的同时,还面对面给他们讲解社会救助、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对唐瑞龙家的走访,是该市民政部门为困难群众解急难愁盼快速响应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蓥市民政局着眼社会救助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健全完善主动发现、分类救助、快速响应等社会救助“三大机制”,兜牢困难群众保障底线,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精准落地落细落实,真正打通救助政策执行“最后一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点赞。 图为:走访困难群众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建好救助平台,在12个乡镇(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救助服务窗口,在107个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坚持市镇走访核查入户同步,加强信息共享,数据共享互通,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合理利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作用,及时将相关线索和预警信息推送至乡镇(街道),为组织开展线下核查摸排困难群众提供数据支持。开展拉网排查,依托“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对监测异常数据及时开展核查并分类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主动告知并协助申请救助事项,同时将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纳入市、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工作职责范围,明确专人负责,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有效提升救助主动性。今年以来,通过主动发现机制纳入社会救助3户 5人。 健全分类施救机制,实现应救尽救。根据困难群众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救助需求,将困难群众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3个类别,分层分类实施精准救助,为全市困难群众编织一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一类主要包括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对其基本生活实施兜底保障。二类主要指低保边缘家庭,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倍且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的困难家庭,对其实施动态监管,若大数据平台出现预警信息,将根据家庭实际进行相应的救助。三类主要是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性陷入严重困境的人员,合理利用临时救助备用金及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实施急难型社会救助,帮助渡过难关。到今年2月底,已认定低保边缘家庭22户,精准救助上述对象20995人,发放救助金801万元。 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应帮尽帮。以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为目标,严格落实社会救助首问责任制,做到“谁受理、谁负责”,及时核查上报困难群众情况,协助申请办理社会救助。主动向社会公开市、镇、村三级救助电话以及“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及时梳理工作台账,开展各类诉求信息收集工作,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施“民情快递”工程,提升救助速度,积极落实“临时救助”“先行救助”“跟进救助”“一事一议”等措施,按户籍人口2元/人的标准下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发挥慈善组织、爱心团队的作用,共享救助信息,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合理诉求。截至目前,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79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9.07万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