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川法治网讯(何召雄)自2022年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阆中市民政局立足阆中实际,大力挖掘“春节文化”“科举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着力筑牢地名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地名管理服务质效,深入推动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保护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地名管理工作 1.健全协调管理机制。成立了全市地名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民政、自规、文旅、公安、住建等部门的阆中市地名管理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全面开展了地名普查、乡镇行政区划勘界、道路铭牌制作安装等工作。 2.有序推进制度建设。出台《阆中市民政局关于做好备案和公告工作的通知》(阆民发〔2023〕8号),对道路命名中的公示、申报、评审、发布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时间做了详细的规定,形成了“命名必先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方案多方研讨、倾听大众声音”的工作机制。 3.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在省民政厅工作指导下,先后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清理工作,组织文史、地名专家,根据人文地理、文化传承、特点特色,将“罗马假日”“英伦庄园”“金色维亚纳”“万驰·英伦庄园”等洋地名更名为更有文化底蕴的“华胥雅居”“文化佳苑”“金色阳光”“万驰家园”等地名,为地名文化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突出文化挖掘,重塑地名文化内涵 一是摸清新底数。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资料考证、座谈论证等方式,对28个乡镇(街道)、320个村(社区)、550条街巷地名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全覆盖摸底,形成了以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实体、街路巷、居民点、群众自治组织名称和沿边沿海地区六大类8136条地名数据信息,梳理出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全年古村落、千年古街巷30余处,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依据。 二是打造新名片。深入挖掘历史传说、民风故事、地名来历等内涵,先后出版了《阆中地名志》、《阆中地名故事》、《乡镇简志》、《阆中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等地名文化保护书籍,收录迎恩街、通济渠、寓思园等225个地名故事,以地名看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品民俗、以民俗忆乡愁,讲述阆中地名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三是拓展新窗口。积极参与拍摄制作《地名天府——阆苑仙境 巴蜀要冲》《千年古县》等地名文化纪录片,从经济建设、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美景美食等角度、多形式、多方位展示阆中地名文化特色。同时,注重高速连接线出入口和邻市、邻县交界处的风貌打造,着重体现“古城”、“天宫”等地名特色,提升阆中知名度和影响力。
 聚焦乡村地名,融合推动乡村发展 一是审慎推进地名命名更名。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时,针对全市撤并22个乡镇、205个村的“命名”和“留名”问题,明确提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等要求,强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镇、古村名称予以保留,确保传承历史、赓续文脉、保护遗存。 二是加强乡村地名信息化建设。以规范乡村地名管理和便捷乡村地名服务,组织乡镇、村(社区)建立一支334个人的地名信息队伍,以乡村居民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群众活动场所等地名为重点,结合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对全市 3551条乡村地名信息进行审核修改提交。 三是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民政加强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合作,将地域文化融入农产品品牌开发,成功培育“老观贡米”“千佛竹根姜”“飞凤枇杷”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5个,广泛讲述“地名+农产品”故事,催生了乡村地域品牌产业,有力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地名持久活力 一是深入实施“地名+志愿”行动,壮大服务队伍。以村(社区)为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先后深入保宁街道书院街社区、天宫镇天宫院村等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统一制作公益广告海报,张贴在市区主次干道的道路铭牌上,积极向社区各界倡导慈善、公益、博爱的理念。 二是深入实施“地名+教育”行动,守护美丽乡愁。吸纳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地名文化爱好者等力量,深入古城阡陌小巷,开展地名文化收录、采风等工作,用文学、影像等手法,编写了《天文常识》《历法与节气》等系列乡土教材,编排了“亮花鞋、春倌说春、巴象鼓舞、川北灯戏”灯传统民俗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让青少年学生接触地名文化、传承乡土情怀。 三是深入实施“地名+旅游”行动,擦亮旅游名片。以“千年古县”为依托,深入挖掘春节文化、科举文化、三国文化等,构建极具地域性的旅游商品体系和服务品牌功能,修建了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了“张飞巡城、秀才赶考、赶年兽、汉服提灯”等文旅活动,规划了《蜀道盛世》《客来阆中》等夜游线路,研发春节老人、阆中有礼等系列等文创产品20余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