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川法治网讯(禹蝶)在刑事侦查的最前线,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警察医生”。他身着警服,却手持解剖刀;他不追凶犯,却能让死者“开口说话”。在解剖台前,他是严谨的科学家;在灾难现场,他是无畏的逆行者;在“新苗”的眼中,他是永远的标杆。 他就是华蓥市公安局的法医邓金成,一位用科学捍卫正义的战士。 灰烬中的真相 2015年9月29日,华蓥市观音溪镇某村道旁惊现一具焦尸。当邓金成赶到现场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具面目全非的碳化尸体,通过系统的尸检后,邓金成率先判定这里并非第一案发现场。他敏锐的发现附近草堆里有若隐若现的纸片残骸,这些灰烬成为了案件的突破口。实验室里,烧焦的纸片经过技术还原,逐渐显露出真容,是一张林屋产权证和存折的残页。这个重大发现立即将侦查方向指向重庆渝北区的一名失踪女子,邓金成与战友们立即赶赴重庆,通过死者的肋骨与失踪女子父亲的DNA比对,确认了死者就是这名失踪的女子。案情取得突破后,邓金成没有止步,立即起身前往死者的住所勘查,最终在一团不起眼的卫生纸中成功提取到了生物痕迹,最终锁定了嫌疑人。 看似普通的案件,却展现了邓金成作为法医的专业素养。从焦尸现场的细致勘查,到实验室的精准分析;从DNA比对的技术运用,到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捕捉,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他的专业功底。 “真相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里。”结案后,邓金成在案件总结会上这样说道。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沉默的证据开口说话,让罪恶无处遁形。 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尊严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震惊全国。邓金成主动请缨到抗灾一线。于5月14日凌晨与广安公安局抗震救灾队一起,星夜兼程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北川县。 14日下午,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到达北川,邓金成目睹了一幕幕惨烈场面:县城楼房倒塌,大部分城区被山体滑坡掩埋,巨石横卧在公路上,被砸扁的汽车随处可见,举目四望处处都是断垣残壁、砖头瓦砾,横尸遍野,血腥味、腐烂味夹着疾风扑鼻而来,场面惨不忍睹、摄人心魄、催人泪下。面对此情此景邓金成未有半点犹豫,擦干眼泪毫不畏惧全力投入到工作中,他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化服,在30多度的高温下连续工作十余小时,对北川一中千余名遇难学生遗体进行编号、记录和DNA采样。随着时间推移,遗体高度腐败,恶臭刺鼻,蛆虫遍布,但邓金成始终坚守岗位,一周内完成50余具遗体解剖、200余具记录和500余张照片拍摄。 由于救援条件受限,他和战友们以方便面、矿泉水充饥,因长期饮用冷水多次腹泻。白天面对高度腐败的尸体,晚上伴着蚊虫叮咬、浑身瘙痒、身上散发的汗臭味,和衣裤、头发上附着的尸臭味入眠。灾区供水紧缺,邓金成总是主动将节约的水让给同行的战友和受困的灾民。在灾民悲痛欲绝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安慰。他时常勉励战友:与遇难的同胞相比,我们的困难微不足道,我们是警察,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不能再让受灾群众受苦了。 用21年打磨的匠心 时间的重量,往往在回望时才愈发清晰。二十一年来,他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缺席了家人的团圆饭,却在无数个深夜的解剖台前,为素不相识的逝者点亮正义的灯盏。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老法医,他办公室里那本泛黄的《法医病理学》在无数次翻阅中泛黄卷边,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的专业追求。21年从警路,2000余次现场勘查,1500余具尸体检验……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滚烫的职业信仰,那些常人避之不及的腐败气味、狰狞伤口,在他眼中都是 等待破译的生命密码。“每具尸体都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他说,“而我们的使命,就是为这些沉默的诉说者完成最后的告白。” 邓金成同志从部队到地方、从军医到法医,在华蓥市公安局从事法医检验鉴定工作21年,先后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四川省公安局厅培训班学习、培训,被四川人社厅、四川公安厅评为副主任法医师。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公安部表彰为“2008年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被四川省公安厅记个人二等功1次,获“优秀共产党员”1次、嘉奖3次、“优秀公务员”3次。 一载初心不改 一生坚守警魂,在这条为生者争权、替死者鸣的道路上,他将继续用专业和担当,谱写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壮美诗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