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川法治网讯(冯彦迪) 在川渝交界的广安邻水县,一场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乡村变革正在丰禾镇试点区域蓬勃展开。作为省级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邻水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探索出四大创新模式,并建立协同保障机制,为丘陵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邻水路径”。 一、校地融合“科技引擎”:田间地头崛起“智慧农场” 邻水县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在高礅河村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基地。通过建设450亩智慧灌溉系统、农情监测站及植物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数据实时监测,农民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调度智能农机作业。引入无人机播种、自动驾驶拖拉机等设备,每亩农田作业成本降低200元,效率提升5倍;与高校共建“农科教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1年以内,预计带动农民收入增长20%。这种“实验室+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增效的“金钥匙”。 二、数字赋能“共享经济”:菜园变“课堂”,数据链通“产销端” 在高礅河村,“家庭健康菜篮子”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川渝城市家庭需求,创新“认养+托管”模式:城市家庭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认养菜地,实时观看蔬菜生长直播,参与“云种植”;研学团队则可实地体验农耕活动,每亩认养产值达6660元。建设1000亩标准化绿色蔬菜基地,采用全流程溯源管理,蔬菜从种子到餐桌均可扫码追溯,年订单量达70万斤,销售额超210万元。同时,提档升级蔬菜科普长廊,年接待研学游客超50批次,衍生出“农耕体验+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蔬菜基地”向“教育场景”的价值跃升。 三、闲置资源“康养转型”:老房焕新颜,乡村变“养老院” 依托五华山4A级景区和让水湖湿地公园生态优势,邻水县在吉安村、雨台寨村启动“银发经济”乡村养老试点。将65间闲置农房及撤并村小学改造为适老化公寓,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护理设施,打造“田园康养社区”。推出“短居+长养”套餐,吸引川渝退休老人前来体验“农耕养老”,参与采摘脐橙、制作传统腌菜等活动,日均消费约200元。项目预计年接待养老客群200-300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同时为周边农户创造餐饮、保洁等就业岗位,实现闲置资源从“低效沉睡”到“高效利用”的转变。 四、丘陵农田“宜机化革命”:小块田成“智慧粮仓” 针对丘陵地区“地块碎、农机难下田”的痛点,邻水县在邹石滩村等3村推进“五良”融合基地建设,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造、农机化道路建设和地力提升工程,将2800亩零散农田整合为连片宜机化作业区。改造后农田农机通达率从60%提升至95%,每亩粮食产量提高15%,作业成本降低35%。和谐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采用“无人机+物联网”管理模式,水稻种植效率提升3倍,带动全镇形成“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带,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邻水样本”。 五、多元协同“保障机制”: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农民受益 邻水县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工作体系,由县长挂帅统筹财政、农业等部门,将10%的建设用地指标向试点区倾斜。为保障创新机制落地,邻水县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双轮驱动机制,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5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290万元参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设立10%的建设用地指标专项保障试点项目,并通过“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邻农优品”区域品牌,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占比提升至25%。 从科技农田到共享菜园,从康养民宿到数字乡村,邻水县通过机制创新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如今的丰禾镇试点区域,产业融合态势蓬勃,村集体年均收入增长3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5万元,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些实践不仅激活了乡村“沉睡资源”,更勾勒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的“邻水样本”,为广袤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振兴密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