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川法治网讯(黄昌斌)今年以来,邻水县公安局深入贯彻上级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创建、优化城乡警务体系、派出所勤务运行机制改革为抓手,推进街面网格警务改革,集约化用警、网格化布警,推动警种融合、共建共治,构建“大治安”“大防控”“大交管”工作格局,增强街面治安防控、交通管控、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一是优化街面网格警力布局。按照社区(村)行政区划和基层网格设置,结合交警、特巡警、派出所辖区和治安形势,将城区划分为片区、警格,每个片区明确人员负责,每个警格有民警带队,特警、交警、派出所警力混编投放,负责片区、警格内治安交通秩序;特巡警大队、交警大队“去机关化”,最大限度打破警种界限,以城区交警中队、特勤中队、车巡组、摩巡组和特巡警警务站、快反点、车巡组、摩巡组、警犬巡逻组为主体,派出所联勤巡逻力量为补充,进行统一使用、混合编组、网格巡防、业务融合、职能融合、相互支撑、协同治理;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党员巡防队、“邻水义警”治安巡逻队伍、“护学岗”队伍,在民警的带领下开展巡逻防控、风险化解等各项工作,实现“1+1>2”的效果。 二是优化警种合成作战机制。推进全科警务、一警多能建设,推动治安、交警、特巡警交叉赋能,实现“三警协同共治、交警协管治安、特巡警和派出所兼管交通”目标。在机制融合的基础上,对“警格”内的特巡警、交警、派出所警力统一安排勤务、统一使用管理、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绩效考评、统一督导问效,完善以任务同下、责任共担的机制制度建设保障“三警融合”实体化运行;城区街面网格警力履行维护街面秩序、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现场保护“四大类11项职责”;完善扁平化指挥调度机制,以110指挥中心为指挥中枢,交警大队、特巡警大队勤务指挥室为补充,全面配齐交警、特巡警、派出所等街面巡防人员手持对讲机,统一群呼号段频道,坚持每日勤务报备及互通点名,并按照“就近处警”和“分类处警”相结合的原则调派警力处置各类警情,构建“整体联动、互为补充、一呼多应”的指挥联动格局。 三是优化勤务运行保障制度。开办交警大讲堂、特警练兵场、警察夜校、专题培训、大比武等方式,分批次组织情指中心、交警大队、特巡警大队、派出所民辅警开展移动警务终端和巡逻盘查系统应用、交通违法行为查处、简易交通事故快处、人员车辆查控技巧、110接处警等技能培训,提升全警综合素质能力;推进社区警务室、街面警务站、快反点等街面警务阵地建设,升级打造屯警换防、装备存放、战备处突和日常工作处理的重要支点;目标评价办、交警、特巡警、治安大队认真制定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安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办法、工作评价办法,进行量化考评,确保充分履职、依法履职,督察、情指、治安、交警、特巡警组建联合督察组,通过现场督察、视频抽查等方式,常态对改革落地情况开展高密度督察。同时,目标评价办、治安、交警、特巡警制定工作评价办法,对街面治安巡控、交通秩序管控进行分块考核、综合运用。
|
|
|
|
|
|
|
|